我的位置: OB视讯 > 展厅设计

博物馆展现计划(精选5篇)OB视讯

展厅面积:m²

  实体博物馆是指按照某一主题, 将文物、标本等物品陈列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 配以辅助展品或艺术形式, 有序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展示场所。其陈列构成主要包括:展示空间、展品、设备、陈列技术四项基本要素。人们可以通过欣赏展品通古识今、展望未来,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梵蒂冈教廷博物馆等。实体博物馆离不开展览, 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从展览中体现出来的。不同于实体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则是将实体展品的各方面信息以数字形式进行整理和设计, 并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 向参观者展出藏品和提供相关信息等数字化服务的系统形式, 例如法国巴黎的世界数字博物馆、古埃及亚历山大虚拟博物馆、德意志国家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博物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它最早出现在美国, 在我国出现虽然较晚, 但是发展速度非常之快。

  实体博物馆的展示空间通常比较庞大, 其建筑内部展厅、展室以主题来划分, 所展出的展品以及相关素材都是以实物为载体, 通过摆放搭配和组合实现的。参观者需要通过在实体空间漫步的形式, 配以解说员的详细讲解来进行参观游览及交流学习。数字博物馆虽然就外观来说, 不及实体博物馆那样雄伟庞大, 但相比于实体博物馆静止、固定、有限的物理空间, 它很好地展现了自由、开放的一面。它摆脱了传统建筑条件的束缚, 无需占有大面积的展览场地, 只需通过电脑与互联网相连接, 即可为全世界各地的观众打开一个广阔无限的数字化存储空间和信息展示界面。它是没有空间限制的, 通过互联网为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打开方便的大门, 以广阔无限的数字化形式带领其大开眼界, 领略各国文化的风采。以我国某市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例, 该馆的数字展示专区包含了诸如地区矿物、昆虫生态、古代文物等横跨不同领域文化的多个展示主题, 通过地系统划分, 详细地将其文化信息呈现在参观者面前。除了全面性、系统性、趣味性以外, 还为参观者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提供了方便的服务。数字博物馆并没有展厅, 展品大多以实物藏品的数字化形式出展, 没有展厅展架等设备, 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虽然数字展出方式在质感、视觉效果、文化气氛等方面无法让参观者得到感知, 并享受那种亲临其境的乐趣, 但却在某些方面上弥补了实物展览方式的不足, 使死板的展品活起来, 与实物展出所营造的气氛也是完全不同的。

  实体博物馆的展品展出过程是在现实空间进行的, 凭借大量的标本、模型等实物依托展架展台等设备来向参观者传达主题信息。参观者必须身临其境, 在实地感受展品所凝聚的文化内涵, 在展品的有序陈列中欣赏其本质魅力。这种以实体为展出对象的展出方式, 具有很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使参观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印象深刻。尤其是设施相对比较先进的实体博物馆, 参观者不仅可以亲眼看到、听到, 甚至还能亲自操作体验, 从而对展品的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了。但是实物展出方式会受到资源、经费、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遗憾, 影响展出效果和参观者的心情。比如说展出空间会制约展品的数量和大小, 像远古生物类的展品, 类似于恐龙、猛犸象等就必须选用空间面积大、建筑举架高的展厅, 然而展厅面积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展出的数量, 同时也减少了参观者开阔眼界的机会。再如一些无价文物的展示, 因为年代久远, 其实物的抗氧化等能力也呈消退状态, 不便移动, 稍有不慎, 就会为国家乃至于全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文化损失。不仅如此, 实物展出的形式、主题和内容方面也比较单一, 只能针对性地满足少数人群的参观需求, 如果参观者想要了解其他主题, 就要移步其他展厅或是去另一座主题博物馆, 为其带来很多不便。

  实体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文字、语言等进行单体实物展示说明;另一种是陈列语言的运用展示, 这种方法是体现实体博物馆教育特点的最理想的展览表现形式。例如在展示古代钱币的形式中, 可以在平台上将钱币按其时代顺序排列, 使观众更容易地理解古代的钱币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数字博物馆的展示形式是采取数字化技术, 由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组合构成。流媒体音视频、Flas等动态方式是数字化展示设计中常用的技术手法。通过各种科技展示技术的有机结合, 使观众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藏品所反映的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信息, 还能利用逼真的、数字化的藏品三维模型进行多角度仔细观察。例如, 在立自然博物馆的多个主题展示中都运用了图文和3D动画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 表现主题。在大马琳遗址中, 用3D动画展现了古代农耕渔猎聚落殉葬等古代当地人民的生活文化;在中部多媒体考古主题展示中, 完全运用3D虚拟复原技术并通过全荧幕播放向观众呈现了台湾中部地区的文化史, 形象生动而丰富。

  实体博物馆首先从陈列主题入手, 要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考虑, 包括展架展厅容纳产品的数量, 博物馆本身的性质、群众的基本需求、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等。通过全面的分析、设想, 从平凡发现亮点, 从琐碎发现独特, 制定出既对社会有益、有固定的受众群又有足够的展品, 既要保证展出效果又要保护文物不受破坏的可行而合适的方案。在展示内容设计方面, 要环环紧扣, 在确立框架结构上, 要善于发掘题材展示的最佳视角, 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思考实现主题的方法, 将展示内容具体化, 并对如何实现主体进行阐述, 对其中各方面元素的互动关系进行合适的把控和调整, 使各展示元素相互呼应并紧扣主题。在展品的组织搭配方面要根据主题, 使每个展品的选择都要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要在整体中突出个别的特色, 所有的特色都要围绕着统一的主题。辅助展品的选择要合理, 不可喧宾夺主。比如说, 一件晚唐的瓷器, 首先要查阅该朝代的相关历史资料, 历史人物的相关活动, 制造该瓷器的条件等, 最好能找出其背后的故事, 然后, 经过推敲揣摩, 并在展品介绍中通过文字讲述出来。可以配以古代的画作为其装饰, 也可以从其背后的故事选出一幕, 将其置身其中, 不仅将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展现出来, 同时也增加了展出的生动性。在文字编写方面, 需要简明扼要, 用词要通俗易懂, 格式依据《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合理安排大小标题、单元说明、展品说明等。陈列的文字内容是帮助参观者了解展品的一种方式, 起着传达和补充展品信息的作用。

  实体博物馆陈列展览在选择展品时, 需要认真考虑藏品真实性问题, 不允许将赝品作为真实的实物安排进内容设计之中;如使用复制品或仿制品必须予以说明, 这也是为了尊重科学, 对社会负责, 更有利于博物馆良好形象的树立。实体博物馆的设计人员多为从事美术等艺术专业的设计师, 因而, 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应注意使用符合他们各自专业背景的语言, 以实现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的良好沟通, 在内容设计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实体博物馆的展览文字编写须综合考虑展览的形式、观众站立、行走的参观方式以及有限的参观时间等诸多因素, 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基础上, 一般力求精练、简洁、通俗易懂, 且富有情趣, 切忌冗长枯燥。这是实体博物馆基于自身的展示特点对文字说明提出的要求。

博物馆展现计划(精选5篇)OB视讯

  数字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选择主题方面的约束。馆中所有展品皆可示于人前, 即便是博物馆中没有的展品, 依然可以向其他博物馆借调资料进行数字化展示。参观者凭借网页链接就能很详尽地看到展品, 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展物丰富的要求。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实现主题展示和更新, 可以随时引进新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关注的热点等热门问题列入展出主题选择中, 让参观者全面细致地了解, 跟紧时代的动向。内容设计是数字博物馆设计的一项重要的环节, 设计者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搜集数字化资料, 根据参观者的需求, 合理安排, 精心布局, 展现出展品自身的特色, 充分利用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和特点, 使其发挥娱乐、教育和服务等功能。

  数字博物馆在展示藏品的选择方面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一是实体博物馆中的所有藏品资源都可经数字化后用于陈列展示;二是展品信息资源可以随时进行采集;三是可以随时添加有利于贴切表达展品和主题的信息资料。数字博物馆具有无限的互联网展示空间, 更加多元化的观众, 而且可以随时以任何姿态进行无限时的参观。数字博物馆中的展品的文字说明的编写可以灵活调整, 例如, 可以对同一数字展品或主题设置不同版本的文字说明信息, 以满足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的阅读需要。可以专业学术化一点, 也可以通俗化一点, 可以介绍得深入一些, 也可以介绍得浅显一些。还可以提供文字说明的详细版和简短版, 感兴趣就阅读详细版多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 泛泛而看的观众只要阅读简短版就可以了解展品或主题的大概情况等等。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者在进行内容设计和文字说明信息编写时, 应该注意到观众参观的广泛性、自主性和极大的选择自由性, 并为此设计、编写出适合数字化展示特点、令更多观众满意的内容。

  无论是实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或是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都要经历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数字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新特点, 这些特点集中地体现在展示之中。目前, 作为新事物的数字博物馆还未能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展示设计模式, 一切仍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需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与设计实践中充分注意到二者的差别, 要按照数字博物馆的展示特点和规律进行设计, 唯有如此, 才能把设计做好, 使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满足更多观众的文化需求, 实现应有的教育功能。

  随着我国博物馆数量的不断增多,博物馆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博物馆设计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博物馆陈列柜内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明白展柜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对设计的形态和视觉效果进行分析。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空间元素、创意元素、参观者心理元素等。设计人员需要通过独特的设计来展示陈列品的艺术魅力。

  1.陈列展示柜内设计概念。博物馆陈列柜内设计指的是在博物馆进行收藏品展示的过程中,对相关展品陈列方式的设计。它是博物馆进行展示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研究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柜内设计对博物馆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2.展柜的材料选择。收藏品的陈列展示和展柜的设计形式对收藏品的展览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展柜分为木质展柜和金属展柜。传统的木质展柜可塑性强,有质感和古色古香的韵味。但随着博物馆行业不断发展,对展览品的安全考虑越来越多,木质展柜逐渐被密封性强、安全性高的新材料替代。现代博物馆中的展柜都以金属展柜为主,在实际的使用中,金属展柜具有密封性强、安全性高的特点。金属展柜的密封性有效防止了灰尘、蛀虫对展品的威胁,同时保证展览品不易被盗抢。同时,金属展柜能够保证灯光均匀,保证展品的艺术效果。

  3.陈列展示柜内设计要求。博物馆展柜有多样性,在实际使用中常见的有独立展柜、壁挂展柜、电动展柜等,这些不同展柜的选择都是根据展品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展柜的长宽高进行良好的判断,因为不同的展品对展柜的大小要求都是不同的。同时,对展品的实际情况选择展柜的陈列位置。只有良好的展柜设计与合理的陈列展示,才能使展览品的艺术效果得到展现。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需要知道展览品的基本情况,才能依据展品实际情况设计出好的展柜和陈列位置。

  4.陈列摆放的要点。展柜和展品如何进行陈列摆放主要依据的是展品的实际情况,根据展品的材质、大小等对展品的陈列进行合理搭配。通常可以将同一类型的展品摆放在相邻的区域。根据展品的材质、年代、类型进行分区。另外,还可以对展品进行层次分布,营造混搭的美感。

  5.设计中心展柜。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需要对中心展柜进行重点设计,中心展柜一般展示重要的收藏品,营造出视觉冲击感。对中心展柜要进行创新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对展示的文物有一定了解,根据中心展品和周围展品的展柜进行对比设计,营造出视觉效果,让人耳目一新。

  1.注重展柜的功能性。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重点考虑展柜的功能性。博物馆展览的过程中,展品的陈列是最重要的同时也是反映历史文化的关键。在对展柜的设计过程中要准守国家规定的博物馆设计标准,采用新的科技型材料,一方面能加强视觉效果,同时还能够保证收藏品的安全。比如使用低反射玻璃能够增加光线效果和减少灯光对文物的损害,又如使用LED灯能够使文物得到良好的光照效果。展柜设计过程中的功能性就体现在展柜既有一定的美感,又能体现文化内涵,同时需要指出,注重展柜的功能性才是展柜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展柜的实用性。博物馆展柜的设计需要注重实用性,实用性是展柜设计的效果体现。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通过展柜的平面、色彩、空间等元素的设计来展现展品的视觉效果。展柜的材料一定要选择美观安全的材料。对于一些展柜的辅工具,设计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技巧进行隐藏,比如照明用的灯光等可以设计在展柜中不能直接从外部看到的地方,以有效突出展品的美感。

  3.柜内辅道具的设计。根据文物形态通常要对文物设计出专用的托架等辅道具,在实际中通常用爪架来支撑固定瓦当陈列,用金属支架来固定陶俑类文物,用强化玻璃来固定玉器类文物。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叫脆弱的文物需要注意支架和文物接触的地方,比如在接触点上垫上软橡胶一类的缓冲物,避免因支架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陈列辅助道具的设计原则是保护和支持文物,此外,这一类道具需要隐藏在展柜中,避免其喧宾夺主。

  1.文字要素。陈列展示柜内的文字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对陈列物的说明和简介,主要目的是让参观者能够准确的明白展品的信息,这样的文字需要规范、简洁。严谨。第二是文字作为一个设计元素,需要对字体、字号、色彩、与图案的位置进行考虑,起到美观的作用。

  2.图形的设计。陈列展示柜内的图形是对文物特点的概括性展示,设计师应该从文物造型和历史特点进行提炼,设计出紧扣主题和文物特色的图形。图形的传播力度超过了文字语言,使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参观者都能对展品产生同样的第一印象。

  3.色彩的设计。陈列展示柜内的色彩设计要以营造氛围、突出主题为目标。背景的颜色通常从文物的颜色提炼得来。比如青花瓷的展柜通常使用藏青色,陶瓷类文物主要使用土黄色。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体现整体感,另一方面具有反射环境光的效果。色彩可以作为陈列照明的补充,使照明的效果更好。

  4.陈列展示柜制作费用的测算。根据展示柜的设计需要和相关要求,确定展示柜制作的材料和耗用量。根据市场价格测算成本。设计制作的材料要以安全、耐腐蚀为主,材质要符合施工的安全标准,根据展示柜的预算对展示柜M行设计,合理节约成本,按照预期施工制作。

  综上所述,随着博物馆学的不断发展,对博物馆陈列展示柜内设计的研究就显得日趋重要。好的陈列展示柜内设计不仅能将展品的文化韵味展现出来,给参观者良好的第一印象,还能体现出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对文物进行良好的把我,针对文物的材料、年代、质感进行陈列展示柜内设计和辅道具的设计。设计过程需要遵守设计要素的原则,设计出美感、安全、符合展品主题的陈列展示柜。

  [1]张乐.博物馆陈列展示柜内设计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3,05:201-205.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设计范畴的学科,随着设计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也具有了更多新的内涵。相对于一般地点的展示设计来说,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设计的风格、手法以及类别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心理学、传播学、建筑学、心理学、美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时,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底蕴,进而使设计的艺术形式感更强烈,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观。

  博物馆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能够科普知识、传播社会文明,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机构。其具有特殊的艺术展示形式。也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其建筑的风格、展品的设计以及整体的规划都能够带给人一定的视觉享受。

  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可以涵盖展示的空间、展示的设备以及展示的物品。其中展示的空间也就是概念空间,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空间展示,主要是以展品的内容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是展示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其结构、色彩以及灯光等都是必要的组成元素;展示设备包括展墙、展架、展柜以及展板等。[1]展示设备具有组合化、方便化以及标准化的特点。组合化是指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设备可以根据具体的展示要求进行搭配组合,方便化是指结合现代的拼装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方案,使设备的安装以及拆卸更加方便;标准化是指展示设备的规格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展示物品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展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展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展品的展示承载功能,同时还要符合参观者的审美要求,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上必须做一定的艺术处理。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不能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设计,而是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和谐的因素,将空间中不协调的因素进行统合。但是这种统合并不表示所有的空间都要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既要有多样性又要具有统一性。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从空间的规划、色彩、材质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来构建统一的空间模式。

  设计的均衡性能够使视觉的构图更加和谐,均衡性设计是指以某一个点为中心,两边的设计分量相等或者相似。同时在均衡原则的设计上,也分为规则均衡和不规则均衡。规则均衡设计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一种两边完全相等的感觉,无论是在体量、形状还是色彩上都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形成规则的镜面式对称,这也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原则;而不规则均衡性主要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在两边的设计中元素相近,但是却又存在差异。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增加展示空间气氛的活跃性,同时又不失整体平衡感。

  展示空间设计的节奏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范围或者单位内,空间的设计具有规律性的重复或者形体的运动分解。在具体的设计中是在空间构成重复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分段运动,因此能够使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韵律则主要是指通过对相似元素或者空间环境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规律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节奏性以及韵律性是单元空间设计的主要方式,具有重复和渐变的表现形式。重复的单元空间能够给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视觉感觉,从而在纷乱的展品中,使人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赏,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的参观起到导向的作用;渐变的单元空间可以分为单一空间的渐变以及复合空间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的方式能够给人一种既灵活又不乏整体性的感觉有序的空间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参观的心理,而且能够突出展示的主体。[2]

  1.陈列室设计艺术博物馆展品在展览时主要的储藏位置就是陈列室,因此在陈列室的设计中需要注意室内的环境、通风、干湿度以及采光等因素,这样不但能够突出展品的展示效果,同时还能够对展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博物馆所展示的展品都具有非常大的传承价值,所以在陈列室的设计中必须做好消防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选择材料,严格操作规范。同时在陈列室的设计中还需要对空间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比如陈列室的地面、墙壁以及天花板等具体的色调以及肌理等,都需要与所展示的展品相契合,能够烘托出展品的背景,从而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展品展示的主体中,起到强烈的视觉引导效果。2.光环境的设计艺术光是感知物象的基本视觉条件,因此在博物馆的创造、改变以及优化空间的设计中都离不开光环境。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光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采光,另一种是人造光。自然采光主要是通过太阳照射而形成的光环境,因此室内的光线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发生变化,这使得一些方向朝北的展厅会选择自然光照,因为这个方向的展厅受光照变化影响较小,而且光照柔和。人造光主要是指利用电灯形成的光照环境,通过对灯具的调节和设置达到一定的照明效果。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使用比较广泛的灯具包括基本照明灯具、装饰灯具以及慢射照明灯具等。同时在照明的效果上也分为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和重点照明。首先,直接照明。是一种经常应用的照明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吸顶灯、导轨射灯以及吊灯等,这种照明方式能够保证95%以上的灯光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博物馆的大厅、主要通道以及大件展品的顶部,一般都会采用直接照明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灯光的光线分布更加广泛,不会产生遮光角。但是在直接照明的亮度选择上,还需要根据照射面积、照射物以及展厅的高度来设定,一般的照度设定在300lx。因为如果光线过弱,会使得展厅视线不清,无法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如果光线过强,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会对展物产生一定的损害,特别是书刊、漆器等容易产生褪色变质的情况。其次,间接照明。间接照明是指将灯光投射在墙面或者天花板上,形成二次光源,在博物馆展厅的吊顶、地台、展板侧面等,使灯的光线由内而外发光。间接照明的光线扩散性较好,不会产生阴影,光亮适度,光质柔和。[3]因此在展览馆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设置,可以根据展品的位置、类型对色彩照明以及亮度的需求等进行设计,使展厅形成层次变化的光环境。最后,重点照明。重点照明也称为局部照明,是指利用较强的灯光对展品的某个部位进行投射,进而形成特写的效果,能够突出产品的展示重点,产生一种立体感。这种灯光设置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用于展览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玉山子》,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实体和虚空的连贯性。但是在应用重点照明时,必须注重光照的方向性,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种立体感。需要从顶光、顺光以及逆光三个方向进行组合,同时在灯具前添加滤片,通过对紫外线的过滤,有效控制炫光。此外在重点照明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展台的间距、尺寸等适当设定距离,形成主次分明、松紧适度的视觉效果。3.陈列设备设计艺术陈列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因此陈列设备的设计对艺术的整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的设计中需要对展柜、展墙以及展台的尺寸、比例以及造型灯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推敲,使得陈列设备能够与展品内容和特点相符,进而体现其陈设的作用和突出展品的优势。

  1.陈列组合设计艺术陈列组合设计是空间展示设计的核心,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也是最繁重和最花费精力的。陈列组合中包括整体和局部陈列组合部分,整体陈列组合是总设计风格下设计的组合方式;而局部组合设计则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标本、文物为展览的基本资料,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框架或者大纲而有顺序和层次地排列展品,使展品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性。[4]2.辅助展品资料设计艺术辅助展品资料包括灯箱、图表、沙盘以及照片等辅佐原件展出的一些资料,能够补充展示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有一些辅助展品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除了软硬件的设计外,还有一些介于软硬件之间的设计内容,比如安全标志、文物等。以陈列室的路线布局为例,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防盗报警、消防等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要保证紧急疏散口的通畅,其次要注重这些设施与博物馆整体设计的契合,保证博物馆整体的艺术效果。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信息获取方式的选择变得越来越注重实效性。博物馆作为在社会文化活动中承担了研究、展览、教育、娱乐的功能的公益机构,拥有着丰富展品蕴含的巨大信息量,这本应该是博物馆展示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所在。然而传统的博物馆展示只注重展陈的形式,忽略了展览对象的内涵和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加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人们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今天的中国博物馆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更遑论其作为教育和娱乐场所的社会功能了。展示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博物馆也不外于此,传统的博物馆低效率的陈展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制约了博物馆的自我创新和发展。

  因此,为了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实现博物馆展示活动的根本目的,本文拟以坐落于爱尔兰利默里克市的汉特博物馆为例,通过对博物馆中展示空间交互设计的原则进行介绍和分析,为日后将其应用于实践、促进博物馆不断深化自身内涵,更好地行使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奠定基础。

  汉特博物馆于1974年成立于爱尔兰的利默里克市,原属于利默里克大学所有,其馆藏来源于汉特家族的捐赠。1997年,博物馆宣布对外开放。该博物馆本身的建筑是一栋18世纪的老式建筑,位于该市的香侬河畔。馆中的藏品按照不同的构造和性质,依照维多利亚时代的分级展示标准进行分类展示。汉特博物馆与绝大多数同类博物馆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将传统的展览内容和让游客直接动手参与的元素整合在一起。我们将在后面观察研究的章节中讨论这一功能。

  汉特博物馆的一些相关功能在塑造参观者的观赏体验上表现出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显著的是“好奇柜子”、“考古学习班”和“文物欣赏会”三个方面。

  在汉特博物馆中,参观者兴趣最集中的地方是一处放置了许多柜子的藏品展区。这些柜子可以作为物品或文物的集合来参观,推动着参观者理解和分享知识的复杂动态过程(Pearce, 1994)。这些柜子按照汉特家族在这里时的原貌摆放着多种文物(艺术品、考古发现、图纸、挂毯等等)。传统文化物馆各种规定在这里并不存在,人们可以随意打开柜子、箱子和抽屉并研究里面的内容,唯一的保护措施只有抽屉上面的一层厚玻璃板。这使参观者非常惊奇。一开始,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博物馆允许他们这样做,然而,一旦他们发现这种可能性,就马上围绕在展品周围,开始观察、互动和讨论。

  抽屉、柜子和箱子激发了参观者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这些柜子通常只能由它们的所有者打开,而且往往只存在于私人空间而不是博物馆,是私密的体现(Elsner & Cardinal, 1994, Bachelard, 1969)。在参观者看来,揭开秘密、发现珍贵而隐秘的东西是非常令人激动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由于在传统的博物馆中,往往禁止参观者触摸展品。好奇心和期望促进了参观者对展品的理解以及通过主动探索而获得知识的过程(Shuh, 1994)。这些柜子和抽屉激发了参观者的好奇心,鼓励了人们的行为和反馈,给人以引人入胜的体验。

  发生在抽屉周围的交互行为表现出两方面的规律:首先,协作讨论能够加深对对象的理解;其次,情绪反应影响着参观体验以及对展览本身的兴趣和评价。

  考古学习班是博物馆教育部门举办的“动手”活动之一,这项活动是特别针对小学班级而开设的。

  在博物馆专门的一处区域里放置着许多沙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一些文物复制品藏在沙箱中,然后由孩子们将其挖掘出来,从而模拟现实中考古工作的发掘过程。一个班级被分为三组,每组要从一个特定的沙箱中发掘出独特的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示范并鼓励学生们用绘画、草图和文字描述来记录他们的发现,当三个文物都被发掘出来之后,学生们还要鉴定自己发掘的成果,猜测它们属于哪个时期。

  OB视讯

  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非常乐于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寻找隐藏的东西是非常刺激的体验,整个流程的体验效果也非常好,挖掘、发现和记录活动在整个教学期间都能牢牢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能够积极展开合作与讨论,讨论的主题集中在对发掘成果的比较、指导彼此如何使用工具以及对他们的成果的猜测。孩子们还特别喜欢整个活动结束后,将物品放回坑内的过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以以某种方式影响未来的参与者的体验。

  这一活动赋予了孩子们一定的洞察力,使他们了解一件展品是如何被发现并发掘出来的,并意识到从一堆出土的陶瓷碎片到博物馆展台里面干净的、修复好的陶碗中间,经历了多么漫长的过程。

  从学生和老师的评价以及在活动期间学生们明显增强的参与性来看,考古学习班具有简单、紧凑并易于理解的特点,是非常成功的教育活动(Csiszentmihaly & Hermanson, 1994)。

  文物欣赏会是为成人准备的动手活动,也是由博物馆教育部门组织的。每个参与者可以拿到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分发给他们的博物馆真实藏品。由于在传统博物馆中,藏品往往只能看,不能摸,因而参与者对于能够亲手触摸藏品的表面,感受它们实际的重量并重现过去的使用过程感到非常兴奋。参与者们还主动进行互动讨论来完善关于藏品的信息,例如它们曾经的拥有者、它们的用途以及曾经存在的地方。他们还乐于触摸文物表面的细节、测试其功能、寻找隐藏于底部或背面的机关以及探索其内部空间和内部表面等等(Ciolfi & Bannon, 2002)。在活动过程中,人们明显地感受到一起讨论和欣赏文物的愉悦,这是本活动在社会角度的重要作用。

  在对博物馆设施的设计过程中,透彻的了解参观者如何通过展览区域以及如何与对象互动非常重要(Ciolfi等,2001)。而了解参观者如何理解博物馆及其通过文物传达的信息资源则是十分关键的(Hooper-Greenhil,1992),这一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可。对展览的理解不仅仅意味着了解展品的每个方面或每个展品各自的细节,而是理解它们所展示的整个布局以及要讲述的“故事”中每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要研究如何在博物馆中创造新颖的互动环境就必须要明确以下三点。

  这就使传统设计方法不能直接应用到设计中。同样的,常规的设计准则也不再具有指导意义。结合对汉特博物馆展览经验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的设计原则。

  第一,为了保持参观者高度的兴趣和参与性,设计的场景必须支持不同的活动层次,这意味着参与者可以参与渐进的活动(既有独立的也有群体的),以获得持续不断的惊喜和发现。例如,对那些期望更进一步探索展览的参观者,我们要提供文物及其相互联系中更多更新的信息。

  第二,展览必须为参观者提供探索功能,既要支持单人独立完成,也要支持合作完成。因此我们所提供的交互功能不能仅限于个体和展览之间,还应当将展品周围人们的互动考虑在内。

  第三,要允许儿童参与活动,并让他们在展品周围做笔记或画草图,设计也应当为儿童提供领导整个探索过程并向他们的合作者展示成果的机会。

  第四,展览中应当提供线索和足够的提示来让参观者明白在场景中都可以做什么。

  第五,应该通过恰当的反馈为团队参观者提供每个成员都能认同的参观体验。必须确保参观者能够在展品周围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互动,例如围绕展品一起讨论是团队体验的关键部分。这就意味着头戴式显示设备以及耳机等不适用于这种展览场景。

  第六,展览还应当提供展品在成为博物馆藏品之前的资料,例如为现有的藏品增加历史背景,这会鼓励参观者回溯现实展示的对象,并以新的眼光来认识它们。

  第七,应该为普通参观者和具有专业知识的参观者提供额外的服务,并与现有的服务(解说员和信息资料等)整合起来。

  第八,由于参观体验关系到文物本身和它们的展示OB视讯,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对总体参观体验的安排,例如在已有的展品与整个展览之间建立无缝翻译(Ciolfi & Bannon, 2002)。

  从研究过程及后续的分析来看,很明显传统的博物馆技术如触屏终端和电子导游等设备已经不适宜交互性博物馆的设计。这些设施过于局限,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认知水平上,都不能满足新设计理念的迫切需要。展览本身及其展示对象应该成为允许参观者获取数字内容的接口,通过直接操作和交互行为,大多数由设计理念提出的目标和功能都能够得以实现。

  目前国际上有一些研究项目涉及到可抓取界面和物理标识取代传统图形界面的设计方法(Ishii & Ullmer, 1997),也有人提出了在交互对象上触摸互动的清晰的设计原则(Challis & Edwards, 2000)。然而,几乎没人意识到对象本身通能够传播信息,也能够成为交互的媒介。

  笔者认为,对象既是物质的又是象征性的,这是他们的自有属性。在特定的背景下,它们既是交互的媒介,又是交互的对象。展示对象具有激发用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潜力,在展示设计研究中,这是一个被大多数人忽视的点。在探索新的博物馆设计理念同时,笔者将进一步研究汉特博物馆中展示对象的认知和交互性质,并探讨如何通过连接博物馆的物理位置和虚拟的信息世界,将展示对象设计成互动的媒介。对汉特博物馆的观测研究及其数据为我们揭示了让参观者感兴趣的东西。如何在博物馆中开发更引人入胜,具有恰当主题的交互对象,将成为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领域中一个新的挑战。

  王如平在《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培养》中认为:“联想思维是指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而产生认识的心理过程,即由所感知或所思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有关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思维过程。”联想法是对事物感知后的一种再创造,将事物信息与思维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种新的创造性构想。

  亚里士多德的三个联想定律:“接近律”、“相似率”、“矛盾律”,这三者之间可以取义为相近、相似和相反,这样还可以继续往下延伸到连锁联想,飞跃联想。相近联想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表象的联结,相似联想即对一件事物的感知回忆,引起对它在性质上相似的事物的感知和回忆,相反联想是从一个事物发生的现象而受到刺激进行了在时间或者空间上的联想,连锁联想是根据事物个体的不同想象,将个体链接形成一个新的整体的想象,飞跃联想就是在看去没有任何联系相差很远的事物之间形成联想,以引发出某种新设想。联想法具有形象性和连续性特征,形象性思维就是需要借助多个表象形成的,每一个表象都需要形象化,只有这样才能将多个表象链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种形象性思维具有直观性,以及鲜明的情感表达。连续性思维需要上下做链接,事物与事物之间要时刻有一种共性,要存在某一种联系,继而不断地做出故事情节上的连续,将开始和最终得以有效而巧妙的链接。

  对于现代社会的需求,博物馆所带来的知识传播越来越重要,观众对于这种创新性设计的吸引程度也会变得越来越大。同时,创造性思维中,这种有趣的联想法也得到了观众的喜爱,通过对于博物馆展示设计内容分类进行与之相符合的联想场景有机组合编排,使其形成一种情景化的设计,并达到了一种有趣的环境氛围,人性化的设计将带给观众更多的乐趣。如甘肃省博物馆里面的蜡像馆,通过当时人们的生活氛围再现了蜡像形态,人们可以直观到蜡像的分类,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表象的联结,进而形成情景交融的场景。联想是将两个看上去不相关的事物建立联系,从而产生新的创新成果,这种联想法运用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联想与博物馆中展品相联系,将联想后的创作成果与展品相结合,从而将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引导观众去了解博物馆所传达的有效信息。联想法思维在现阶段已经运用普遍,设计者用全新的,多维的联想方式,摆脱了中规中矩的,单一的认知方式。从而激发人们的大脑联想,创作出不一样的,美的设计气息。

  联想法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有自由联想、强制联想和诱发联想这三种表现形式,通过对于博物馆展厅的分类,联想法将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再创造,形成了新的表达方式,从而使得观众以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了解博物馆所应有的传播作用。

  自由联想是一种思维的自由探索,是思维的发散式过程,即自然地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自由联想的过程是随意的,其结果是不确定的。如甘肃地质博物馆,整个展厅是利用切面设计而成的,珠宝是拥有切面的,设计者将珠宝的切面运用到整个展厅的装饰当中,顺应了展厅主题,并且人站在其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珠宝的形态。环境的特色加以艺术的表达,以景衬物,通过这种表象形式来传达给观众对于珠宝文化的丰富呈现。

  强制联想是强迫性地去联想那些原本想不到的、超出原有表象或意象范围的、跨越常规逻辑的新奇怪异的设想。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经常会发现声音也会频繁出现,通过对展示主题的表达,丰富了展品信息内容,同时观众对于展览信息通俗易懂,可以吸引观众自发前行。如中国美术馆其中的一个多媒体展厅设计,利用雪花飘落的感觉与英文阐述的内容进行了一个展示链接,雪花与英文字两者之间毫无干系,但是通过强制性联想的思维方式,去寻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进行统一结合,从而形成了这种字母的掉落就像雪花从天上飞落一般,慢慢的落在枯枝上,形成了冬季的景象。当人们进去没有理解英文的时候,这种情景也会传达给观众是与冬天或者雪有关的主题。

  诱发联想,设计师的想像力一般远远大于普通观众,但设计作品的深层含义(主题或意境)并不一定能被观众解读和理解,这就需要运用诱导的方法让观众产生联想。如南京云锦博物馆是锦缎的介绍,这种场景的再现是通过在当时人们制作过程让观众可以直接通过这种场景进行了解,这是历史博物馆常用的展示陈列方法,通过对场景的再现和复原等科学手段让文物以原来的状态呈现在观众眼前,有时候观众会走到织锦者的跟前询问,有时候低下头仔细打量和揣摩,观众对此欣赏的“津津有味”。参观这样一个古代织锦的情景,有那么一刹那间的时光倒转,把观众带进那个时代,体验到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

020-888-88888
网站地图